麻黃飲

MA HUA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心經 20%
肝經 15%
肺經 12%
腎經 9%
胃經 7%
膀胱經 4%
心包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1%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麻黃飲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麻黃、防風、肉桂、白朮、人參、川芎、當歸、甘草、乾薑、附子、杏仁等。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性溫,微苦,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肉桂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麻黃飲的中藥方劑組成複雜,功效廣泛,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產後中風等疾病。中風是指身體像弓箭一樣彎曲痙攣,四肢無法控制,煩躁不安,口不能言語。產後中風是指腰背部向後彎曲痙攣,疼痛劇烈。麻黃飲通過發汗解表、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補氣生血等作用,可以緩解中風、產後中風的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發汗解表,防風祛風通絡,肉桂溫經散寒,白朮健脾燥濕,人參補氣扶正,川芎活血行氣,當歸補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乾薑溫中散寒,附子溫陽散寒,杏仁宣肺平喘。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祛風通絡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飲有發汗解表、祛風通絡的功效,適合風寒外感、中風、産後中風等患者服用。但麻黃飲有發汗作用,陰虛體質、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等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癲癇痛風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眼睛模糊心情煩燥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飲,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八。 組成:石蠶1兩,海風藤1兩,秦艽1兩,地蘇木1兩,麻黃1兩,五加皮1兩,熟地8兩,下山虎8兩。 主治:痛風。

麻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麻黃(去根節)2兩,當歸(切,焙)2兩,川芎2兩,甘草(炙)2兩,乾薑(炮)2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30枚(去皮尖雙仁,炒)。 主治:賊風入五臟,四肢心脅急痛,咽乾口噤。

麻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2兩,防風(去叉)1兩半,赤芍藥1兩半,石膏(碎)3兩,羌活(去蘆頭)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甘草(炙)1兩。 主治:中風發熱,頭目昏疼,失音不語,喘息粗大,口偏吐涎,手足不隨。

麻黃飲,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 組成:麻黃半兩(去根留節),防風半兩,羌活、石膏6錢半(煅),黃芩4錢,滑石1兩,陳皮7錢半,紫萍7錢半,鼠粘子7錢半,縮砂2錢半,蒼耳草3錢半,蒼朮半兩,生甘草3錢半,薄荷葉1錢半,荊芥2錢半。 主治:濕熱症,上體生瘡,或癢或痛,黃水浸淫,結癡堆起,延蔓於三陽之分,根窠小,帶紅腫。

麻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洗,焙)3兩,防風(去叉)2兩,桂(去粗皮)2兩,白朮2兩,人參2兩,川芎2兩,當歸(焙)2兩,甘草(炙,銼)2兩,乾薑(炮)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30枚。 主治:中風,身如角弓反張,四肢不隨,煩亂口噤;産後中風,腰背反折,強急疼痛。

麻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2兩,大黃(銼,炒)2兩,牡蠣(熬)2兩,黃芩(去黑心)2兩,凝水石(碎)4兩,石膏(碎)4兩,赤芍藥4兩,滑石(碎)4兩,紫石英(碎)4兩,白石脂4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蛇蛻(炙)半兩,龍齒(研)3兩,甘草(炙)1兩半。 主治:風癇卒倒,吐沫口噤,手足瘈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