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寒養生愈排愈寒?從傷寒論理解5類暝眩反應!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2-24 首次發表:

從2019年以來,愈來愈多經絡檢測個人版的會員,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同時印證自己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在努力排寒之後卻出現種種暝眩反應,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只要理解《傷寒論》的基本原理,就可以清楚掌握這些暝眩反應的來龍去脈,長期努力堅持一定可以改變體質,自我改善及預防疾病再也不是空談,本文提供寒性體質的人排寒養生參考。

排寒其實是排「傷寒」的過程

「排寒養生」是近年來相當熱門的概念,而「排寒」兩個字其實是一個通俗的名稱,如果用比較專業的名稱,應該稱為「排傷寒」!

既然提到「傷寒」,就不得不提到漢朝就出現的《傷寒論》,這本書主要就是在講人體的傷寒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過去千年來,多數人始終認為這本《傷寒論》只是用來治療感冒的,沒有「感冒發燒」就不沒有需要運用,治起病來總是直接探討「五臟六腑」。

然而,近代一些名醫如倪海廈卻認為感冒傷寒沒有妥善處理,體內逐漸形成寒氣凝結、陰陽格拒,陽氣不能通達的「陰實狀態」,這是塑造現代難治疾病的主因。

這種「極度陰寒」的體質,就是因為過去傷寒入侵身體沒有被處理好,長期累積所造成的,可以想像這種人體內就是一個大冰塊!

而今,如果將這個大冰塊融化,會出現什麼現象呢?依照雲端中醫不少會員實證總結發現:「會一直反覆出現類似感冒症狀!」

為什麼排傷寒的過程會一直出現感冒症狀呢?這其實可以從《傷寒論》中提到的六經傳變理論來加以解釋。

在排傷寒的過程中,將不斷出現感冒現象
在排傷寒的過程中,將不斷出現感冒現象

從上圖可以清楚看到,原本傷寒侵入體內之後,就是從「陽轉到陰」的過程,所謂的「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就是體質長年都保持在陰的狀態。

感冒的初期是「太陽病」,典型症狀就是發燒怕冷、全身酸痛。之後會傳到少陽病(口渴、頭暈)與陽明病(發熱便祕)。

之後會再轉入三陰證(太陰、少陰與厥陰),這時候手腳就開始冰冷,出現一系列陽虛症狀(沒有精神、脾胃不佳、失眠、煩躁…等等)。

一般人所謂的「寒氣重」,精確的定義就是這種傷寒已經傳變到陰的階段,逐漸形成一種「堅固且屬性為陰」的體質。

透過各種養生法提升陽氣之後,身體又會回到當初最原始的狀態,回溯出現三陽病的症狀(流鼻涕、咳嗽、全身痛、頭暈、口渴…等等),這完全符合傷寒論的傳變與中醫的陰陽原理。

如何運用經絡檢測看寒性體質

以上講的這些理論,許多人看了很多遍之後,只會說一句話:「看不懂啦!」

因為現代人只相信圖表數據,不喜歡閱讀文字,像這種這麼抽象的理論,是不容易被理解的,有沒有辦法可以用數據圖表,直接印證你的體質就是很寒呢?

其實是有的,運用經絡檢測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直接告訴你就是寒性體質。

原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寒性」的本身就是屬於「陰性」,這個「陰性」會侵蝕陽經的能量,所以「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一年四季陽經能量都是不足的。

這種人,在冬天的時候一定是呈現陽虛經絡型態,在夏天的時候也好不到哪邊去,一年四季真的就像一個大冰塊。

這樣的案例是很多的,雲端中醫的文章中,有一半以上都在描述這些內容,不相信的人都可以親身印證。

排傷寒常見的暝眩反應

這種「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年四季經絡圖上的「膽經」與「胃經」都是虛證,就算是在炎熱夏季都一樣。

這足以解釋,為什麼在幾十年前《人體使用手冊》會這麼熱門,當時經常可以看到路邊有人在敲膽經。然而,漸漸地卻有不少人反對這種養生法。

原因是,在敲膽經之後產生各式各樣的副作用,認為這個對身體沒有幫助,下圖就將網路上整理出來的常見症狀列之如下:

敲膽經出現許多副作用,其實完全是正常現象
敲膽經出現許多副作用,其實完全是正常現象

本來好好的,敲完膽經出現一堆問題?不能理解這些暝眩反應的人,當然就會馬上放棄敲膽經。如果說排寒之後,會出現一大堆感冒症狀,多數人更是無法接受的。

多數人無法接受排寒過程中許多類似感冒症狀
多數人無法接受排寒過程中許多類似感冒症狀

然而,只要運用簡單的《傷寒論》理論結合經絡數據,就可以清楚印證與解釋這些副作用現象的來龍去脈。

敲膽經的本身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有問題的是大家對「排傷寒」一點概念都沒有。

除了敲膽經之外,也有人經常艾灸背部,最常被用來排寒的方法,就是服用四逆輩(附子理中湯四逆湯)這類中藥,服用之後會出現不少暝眩反應。

以下針對「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依照《傷寒論》的架構,將這些排寒的暝眩反應症狀論述出來:

1.太陽病:發燒、全身痛、喉嚨痛、流鼻涕

症狀:如果你運氣很好的話,寒氣會直接從「太陽病」離開體內,這絕對是是一件好事。

你會發現:「奇怪,怎麼服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之後,沒兩天之後就感冒發燒了?」像這樣的感受,過去有不少會員都體驗過。

疼痛:由於太陽病就是所謂的「表證」,通常會出現各種疼痛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膀胱經與小腸經的疼痛:頭痛、脖子痛、喉嚨痛、肩頸酸痛、上下背痛、膏肓痛、腰痛、坐骨神經痛、手臂痛、膝蓋痛,全身上下無處不痛。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改善方劑:就寒性體質而言,最常運用的中藥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或者是「柴胡桂枝湯」。尤其是「喉嚨痛」更是典型症狀,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簡直神效。

有一些人會開始狂流鼻涕或咳嗽,這些鼻涕通常是白色的,這個時候就可以運用「小青龍湯」。有些人症狀不明顯,只有出現頭痛、肩頸酸痛,這時候就是「葛根湯

最常見的就是在服用四逆輩之後開始「頻尿」,這種尿會像水一樣,似乎永遠尿不完。這可以想像是冰塊融化之後水大量流出,運用「五苓散」效果非常好。

這些中藥通常在服用1-3次之內,這些症狀都會全部消失,請各位自行驗證。

改善傷寒暝眩反應的常見中藥方劑
改善傷寒暝眩反應的常見中藥方劑

2.少陽病:口苦、口渴、暈眩、相關疼痛

症狀:有些人在排寒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發燒,這其實才是真正的考驗,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甚至不知道這個其實是排寒的過程。

當寒氣排出回溯到「少陽病」的階段,許多人會開始出現嘴巴苦苦,嚴重口渴,甚至暈眩,食欲不佳的現象。有些人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怪現象。

還有人會出現嚴重暈眩,這其實是正常的,大家可以想像膽經分布在整個頭部側面,當膽經要疏通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暈眩。

疼痛:進入少陽階段之後,容易出現三焦經、膽經上的疼痛,這種疼痛的範圍就更廣了。以下圖為例,就是敲膽經後可能會出來的狀況:

膽經不通的症狀,很可能會隨著敲打膽經浮現出來
膽經不通的症狀,很可能會隨著敲打膽經浮現出來

有些人在排寒之後,甚至會出現耳朵痛,這其實就是三焦經異常所造成的,而三焦經異常時也會造成口渴、口乾、頭暈...等等現象。

改善方劑:這個時候運用「小柴胡湯」確實是神效,然而,有些人的嚴重暈眩,運用小柴胡湯卻沒有效果。

一定比例的人,排寒後的暈眩是體內太陰寒,腎氣不足形成體內水氣運化障礙,因此造成的暈眩,這時候就要用「真武湯」來溫陽利水。

3.陽明病:火氣大、相關疼痛

症狀:有一定比例的人,在排寒之後會出現嚴重火氣大的現象,出現牙齦痛,牙齒痛,口渴口乾、便秘...等等。

如果你對這些人建議繼續服用極熱的「四逆湯」,他們是絕對不相信的!因為他們認為火氣都這麼大了,怎麼可能還是去吃熱藥呢?

排寒之後會感到上火,主要有3個原因:

  1. 從寒熱指數角度,現代人普遍「上熱下寒」,溫熱中藥會讓原本上半身的火更旺;
  2. 體內寒氣會將體內的熱氣格出來,體寒的人反而會感到更燥熱;
  3. 寒氣排出回溯至少陽病或陽明病階段,就是會出現熱證。

依照一些會員的經驗,這時候反而不去理會火熱症狀,繼續服用溫熱藥,雖然過程中雖然會不太舒服,之後火熱症狀反而會逐漸消失。

這是什麼怪道理?這在火神派的相關書籍中也有不少紀錄,因為既然這個火是體內太寒所造成的,只要從根本把陰寒去除,火熱就會消失。

疼痛:這個階段出現的疼痛,最常見的是大腸經、胃經的疼痛,主要是牙齒痛、面痛、三叉神經痛、上臂痛、大指食指痛、胸痛、腹痛、大腿痛、膝蓋痛、腳踝痛...等等。

改善方劑:當然,這時候服用一點清熱瀉火藥,也是很有效的,只是不能服用太久,又要繼續回到原本的溫熱中藥。瀉火中藥不外乎以黃連黃芩大黃石膏為主。

4.三陰病:回歸陰寒的本質

透過改善寒性體質之後,也會清楚歷經各種「三陽病」的症狀,然而多數人過不了這關,因為難以理解或接受不斷感冒的過程,因此也無法堅持下去。

其實一個人的寒氣,可以回溯到「三陽病」階段的種種症狀,這些都算是非常幸運的人!

症狀:有一類型的人體內極寒,在服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之後,身體卻感到愈來愈冷,可千萬不要認為世界上沒有這種人。

雲端中醫某會員就曾經分享過,他過去一直認為自己是熱性體質,甚至連在冬天都要吹電風扇,結果竟然在服用「四逆湯」之後卻開始怕冷,連夏天都要穿外套,你說這奇不奇怪?

許多寒性體質的人,一直會自己覺得自己是熱性體質,這是基於許多複雜的原因所塑造出來的假象,反而在服用熱性中藥之後才會打出原形,這就很難讓人理解了。

太陰、少陰病的特點,就是經常會感到更疲勞沒有精神,有時候會肚子痛、胸痛、腹瀉,常常感到心情憂鬱,就像天快塌下來一樣。

所謂的排寒愈排愈冷,講的就是這種類型的人,這樣的人必須堅持排寒養生,不然這個大冰塊是很難被融化的。

疼痛:這時候的疼痛,經常會位於腎經、脾經上,常見的有腳底痛、腳跟痛、足底筋膜炎、腳容易抽筋、膝蓋內側痛、大腿內側痛、陰部痛、胸痛...等等。

改善方劑:依體內陰寒的人,要逆轉、挖病最快的方法當然就是持續服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這類中藥,當然持續服用之後會快速出現暝眩反應,這要有心理準備。

5.其他

從上面的描述來解釋這些暝眩反應,差不多80%都可以提出合理解釋,然而世間的事情永遠沒有這麼單純的,會出現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排寒之後出現全身搔癢,甚至出現皮膚病,或是流鼻血、大便流血、心臟痛、各種奇怪疼痛,甚至精神病發作...等等,各種難以想像的症狀都可能出現。

不論是哪一種症狀,只要是在排寒之後出現的,一定與體內的寒氣有關係,因此都不能算是壞事。

事實上這些症狀,絕大多數都已經紀錄在《傷寒雜病論》中,只要理解六經變化的原理,配合平衡異常經絡,都可以找出解決的方法。

冬季並不是排寒的最佳季節

排寒這個概念,通常只會在寒冷的冬天才會被人重視。原因很簡單,因為冬天實在是太冷了,會讓你開始意識到自己體內很寒這件事!

然而,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在這種陰寒天氣之下不用說排寒了,不要發病或是寒氣更嚴重就不錯了!

在寒冷的季節裡,你的陽經虛弱到無法動彈,不論做什麼排寒養生的方法,都是知易行難,根本就難以逆轉劣勢。

寒冷季節排寒是不容易成功的
寒冷季節排寒是不容易成功的

不相信的人,都可以應用經絡檢測實際觀察驗證,「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在寒冷的季節裡,不是體能數值太低,就是一派陽虛,很難有任何變化的可能性。

什麼時候最容易排寒呢?正確答案是最熱的夏天,全球暖化對寒性體質的人絕對是好事!然而,雲端中醫如果在熱浪來襲的北半球夏天,還在那裡推廣排寒,根本不會有人理會。

在炎熱夏天裡,你完全有足夠的優勢可以排寒,但是這個時候你完全不想理會排寒這件事情。

這時候,多數人會穿著清涼地待在冷氣房裡面喝冰水、吃冰淇淋,持續吸收更多的寒氣。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的寒性體質都是根深蒂固的,非常難以被改變。

改變寒性體質究竟要多久時間?

要改變這種寒性的體質究竟要多少時間呢?要知道所謂的「寒性陽虛經絡體質」,至少都是累積30年以上的功力,有這麼簡單可以被逆轉嗎?

這個答案,必須去詢問那些已經成功改變過「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這裡舉出2個真實案例。

某會員B先生從小就是虛弱體質,他印象中自己從小到大,每2個月就一定要去看一次耳鼻喉科,一直到30歲之後才開始學習中醫養生(這已經算是很早就覺醒)。

大約從7年前開始,他就確認自己「寒性陽虛經絡體質」,而他並沒有很努力排寒,只有經常拍打膽經,每次感冒都吃中藥。

他在每年進入秋季至隔年春季,一定會出現至少8個月的陽虛經絡型態,寒性體質也沒有成功改變過,但是近年來他幾乎沒有生病,自覺身體有愈來愈健康的傾向。

某會員C小姐,大約從8年前開始排寒,她有持續2年的時間,努力服用四逆湯、附子裡中湯,非常認真執行。只要出現排寒暝眩反應,她會依照症狀服用《傷寒論》中藥,家裡買不少罐科學中藥,最終成功地改變體質。

現在的她是什麼狀況呢?數據可以證明一切,她一年四季都是「上下皆熱」,連在最冷的寒流來襲日子,也很難看到她出現寒性經絡型態!

熱性體質的人,在寒流來襲下依然不受到影響
熱性體質的人,在寒流來襲下依然不受到影響

所以改變寒性體質究竟要多久時間?這沒有一定的答案,只要運用經絡檢測,以客觀的數據衡量你的體質究竟變了沒,這是完全騙不了人的!

改變體質之後還是必須持續排寒

最有趣的是,你問這位C小姐,她在冬天的時候會不會感到冷?她說:「有時候還是很冷,尤其是初春季節,寒氣會自己排出來!」

當一個人體內陽熱之氣很強的時候,對於寒氣是更加敏感的,她在改變陰寒體質之後因為身體太熱,開始喜歡喝冰水,每次喝完冰水,她就會感到身體比較舒服。

然而,當她喝完冰水之後,可以立即感受到寒氣從膽經、胃經流出去的感覺。這個可不是怪力亂神,有練過氣功的人一定知道這是在描述什麼現象。

而那位B先生如果陪他一起喝冰水就慘了,你就會看到他在旁邊一直打噴嚏、流鼻水,經絡體質差異程度,馬上就可以判別出來!

連陽氣重的人,身體都必須排除新累積的寒氣,「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就更需要努力了,排寒養生已經成為長期必須堅持的一件事,有三個方面必須要鞏固:

1.袪除舊寒氣

當一個人開始服用熱性中藥,或是開始拍打膽經、胃經,或是經常運用遠紅外線療法之後,他就開始排除身體舊有的寒氣排出,會開始經歷一系列的暝眩反應。

面對種種的瞑眩反應,其實只要學習傷寒論的中藥方劑,配合經絡療法,80%以上的瞑眩反應都可以自我排除。

2.防衛寒氣入侵

如果你無法讓身體裡面的寒氣排出來,至少也不能讓新的寒氣再度進去,所以在穿著與生活習慣上必須特別注意。

以上面這位C小姐為例,自從開始排寒之後,她就沒有穿過裙子,每天都是穿長褲,睡覺都是穿襪子,可以參考這個運用穿著防衛寒氣的案例。

3.排出新寒氣

陽氣很重的人,每天都會將體內的新出現寒氣再度排出去,這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可以算是高階養生的部分,在此不作太多論述。


總結:寒氣入侵體內是一種物理現象,運用《傷寒論》的六經理論,可以清楚解釋寒氣入侵體內、離開體內的種種現象,只要掌握其中的運作規則,就可以完全掌握過程中的暝眩反應。

多數寒性體質的人,過去體內累積的寒氣至少是30-50年以上時間,所以排寒必須要有耐心,必須長期堅持,這會是一條漫長且有意義的養生道路。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