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節氣在進入小寒大寒之後,天氣依然是非常的寒冷的,從大量經絡數據中發現,天氣愈冷時某些經絡型態出現的機率大幅升高,這裡舉出7種常見的經絡型態,提供自學中醫養生者參考。
一、進入丑月兩個節氣(小寒大寒),冬天即將結束
小寒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每年大約在1月5日~7日小寒之後就會進入丑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進入丑月是「小寒」,兩個星期後是「大寒」這段期間最冷。然而,大寒再過兩個星期之後就是「立春」,冬天即將結束。
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 ;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描述古人認為小寒後候鳥中大雁開始向北遷移,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因為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開始鳴叫。
大寒也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描述大寒後就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鳥,在空中盤旋空中到處尋找食物。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最最厚實。雖然此時很冷,但是陽氣卻不斷在提升。
《黃帝內經》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瘺厥,奉生者少。」
白話意思是:進入冬季之後應該早睡晚起,隨著太陽作息,讓腎所藏的「志」,若伏若匿地有所收藏,心志不要妄動。要避寒、溫暖身體,不要讓皮膚受到寒邪之風,不然陽氣就被奪去,這就是冬天的「養藏之道」。如果不順著它,就會傷到腎,春天到了就會出現肌肉萎縮、全身骨頭酸疼。
二、丑月必須注意7種經絡型態
進入丑月小寒以後雖然依然很冷,就陰陽而言,冬天的陰氣極點已過,開始向陽轉化。然而,北半球天氣依然寒冷,人體的經絡受到寒氣的影響依然劇烈。從現代人大量的經絡數據看來,有7種經絡型態必須注意:
1. 心包經胃經左右差距過大、心經心包經同時虛證
雲端中醫發表過一篇文章,明確指出每年9-10月之後,心經與心包經左右差距現象開始嚴重,天氣愈冷差距愈大,12月至明年2月最為明顯,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胃經上。
天氣愈冷的時候,心經與心包經兩條經絡愈有機會同時出現虛證,這代表整個胸部的氣血經絡都是阻塞的。這個現象或許就是造成許多中風、心肌梗塞與猝死的原因(詳細閱讀),各位讀者可以從每天的新聞報導印證這個現象。
標題:秋冬季節容易心臟病猝死3大原因,2組4條經絡一定不能忽視!
簡介:這兩年來心臟病猝死的新聞愈來愈多,主要原因是它發生在很多名人身上,高曝光率讓大家開始意識到心血管疾病問題。心肌梗塞猝死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明,有沒有可能運用經絡理論來加以推斷?本文從大量經絡數據觀察
2. 膽經、胃經與腎經能量低下
膽經與胃經是人體腳部最主要的陽經,到了12月之後,胃經維持虛證,膽經能量頓減,印證了節氣理論中陰氣旺盛,陽氣虛衰的現象。由於寒邪傷腎,去年12月腎經能量到達最低點,今年1月再度提升,不過依然保持虛證。常見的症狀有15個,可以點選專文詳細閱讀。
3. 肺經與大腸經同時虛證
在良導絡的判讀裡,肺經與大腸經同時虛證,代表體「已經出現」或是「即將出現」感冒的現象。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顯示,這兩條經絡同時出現虛證的機率,從11月開始增高,一直持續到隔年3-4月,之後急速放緩。
依照台灣「衛福部」的統計紀錄顯示,「流感自11月開始病例逐漸上升,流行高峰期多自12月至隔年3月」流行性感冒大量出現的期間,剛好就與肺經與大腸經出現虛證的機率一致。
寒流伴隨下雨,每天晚上睡覺時,寒濕之邪就已經開始侵襲人體。由於人體睡著時皮膚腠理是打開著的,此時風邪、寒邪非常輕易乘虛而入侵入口鼻,進而影響肺經與大腸經,必須慎防寒邪之氣引發之所有疾病。
4. 心腎關係異常到了極點
從大量數據顯示,寒冷的冬天有較高機率出現心經實證,腎經虛證現象,容易出現「心腎不交」,而也較高的機率出現心經虛證,腎經虛證,而出現「心腎兩虛」證,這種極端現象在冬天時,都有可能發生在一定比例的人身上。
這些現象都根源於寒冷冬天所造成的腎氣不足,容易出現頭暈、精神不集中、心神不寧、失眠頻尿、遺尿、遺精滑泄、膀胱疾病…等等。
所謂「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本月是「子月」,就地支而言屬水,水就五行對應五臟屬「腎」,因此古人認為冬天養生重點要著重「腎臟」。小寒之後寒流來襲時更需要注意腎臟保養。
5. 脾經與膀胱經同時實證
脾經與膀胱經的連動性高,是運用良導絡檢測後,發現體內最神秘的一種現象。雲端中醫針對此議題,撰寫了兩篇專門探討的文章。從下圖可以看出,脾經與膀胱經的實證機率,隨著天氣愈冷愈明顯。
從圖上可以看出,這種趨勢到了2月之後才會開始下降,而到了5月之後才會明顯。這是因為在北半球其實到了4月天氣還是有點冷,這也代表人體的經絡與其說隨著節氣變化,不如說是跟著溫度變化,這才適用於全世界每個經緯度的人們。
依照雲端中醫許多會員觀察後發現,脾經與膀胱經同時實證時,容易出現各種中醫說的「水氣病」現象(點選閱讀),值得醫學界觀察及進行深入研究。易出現各種水氣病症狀。
標題:2020年人類第2種神秘經絡現象所帶來的11 種症狀(數據首度公開)
簡介:雲端中醫在2020年3月時預測春夏人類的經絡型態,有40%的機率呈現鐵三角經絡型態,有不少會員已經親自印證這個現象。而本文於9月再度提出秋冬季節的經絡預測,將會有10%的人的鐵三角經會大翻轉,多
6.肝腎兩虛(不足),肝膽兩虛現象到達巔峰
中醫診斷經常提到的肝腎兩虛,到了寒冷的冬天最為明顯,從下圖可以看出每年11月-隔年2月肝腎兩虛(不足)最容易出現的時刻,症狀是眼睛酸澀、視物模糊(眼花)、記憶力減退(健忘)、頻尿尿急、攝護腺疾病、骨骼關節酸痛、行走困難、牙齒痛或鬆動、咳嗽、失眠、焦慮、抑鬱…等等。
然而,肝經膽經在寒冷的冬天也很容易書一同出現虛證,從圖上可以看出,每年11月到隔年2月,肝膽兩虛的機率最高,最容易出現失眠,半夜睡醒之後就睡不著的現象。這段期間一定不要熬夜,否則會更嚴重。
7. 寒冷冬天,體內火氣同時也到達最高點
許多人都會直覺性的認為,冬天氣溫很低,寒流來了體內火氣之氣應該會相對減弱,結果讓大家跌破眼鏡。依照良導絡診斷法,三焦經代表著體內的火氣旺盛程度,從下圖可以看出,三焦經與大腸經(陽明經)除了在夏天實證到高峰外,12月-1月時竟然出現機率更高。
許多人認為在春天之後容易出現肝病,這就是三焦經與肝經共同實證的結果,然而到了12-1月竟然出現另一波高峰!依照良導絡診斷法,肝經與三焦經同時出現實證,容易出現各種肝病症狀。
三、丑月北半球人類的經絡體質
小寒之後天氣依然寒冷的,多數人的經絡依然保持著陽虛經絡型態,寒冬時的膽經、胃經與腎經陽虛經絡型態雖持續,但是胃經能量開始提升!任何人想要驗證這個現象,只要進行「良導絡經絡檢測」即可。
千年來中醫都認為冬天必須養腎,從大量經絡數據看來也是沒錯的!其實一年四季都必須養腎,到了冬天時腎經更虛弱,更需要注意養腎,許多不舒服的症狀或疾病,都是源自於腎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