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問歌理解《傷寒論》經方必學的43個主要症狀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0-06-30 首次發表:

許多人聽說經方的好處,都想學習《傷寒論》,然而因為不少名詞與現代用法差異頗大而望之卻步。而事實上只要將《傷寒論》中提到的所有症狀加以拆解,就可以知道整本傷寒論不外乎就是探討少數幾種症狀的陰陽屬性,以及找出相對應的處理中藥方劑。

本文依照傳統中醫「十問歌」的架構來學習理解這些症狀,一方面可快速進入《傷寒論》殿堂,另一方面提供雲端中醫個人版自動分析開發未來版本之理論基礎,提供中醫科學化研究人士參考。

十問歌就是古代中醫診斷標準作業程序(SOP)

學過西醫的人都知道,現代醫學分析疾病是有標準作業程序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的,而古代中醫診斷的程序又是什麼?事實上古代並沒有太多的疾病名稱(例如:糖尿病或消渴),替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症狀,透過定位這些症狀的六經定位(例如太陽病、少陰病)來找出對應處置方案,就是學習傷寒論經方的簡易程序。

經方的症狀不超過50個,即可定位出六經病及對應中藥方劑
經方的症狀不超過50個,即可定位出六經病及對應中藥方劑

為了找出這些症狀,古人設計了一套經典程序並寫出一個歌訣,稱之為「十問歌」,由於歷代每位中醫的診斷程序都不一樣,因此十問歌也分好幾種版本。以下是清代醫家陳修園修改補充明代醫家張景岳所寫成《十問歌》歌訣。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十問歌可以說是中醫診斷標準作業程序,若現代人想要系統化學習中醫,絕對不可以錯過十問歌。若將這個程序來整合進入傷寒論經方診斷,便可以系統化學習傷寒論經方。以下依照熊曼琪所主編的當代權威書籍《傷寒論》一書的症狀,依照十問歌之架構整理出來,只要將這些症狀辨別清楚,就可以快速理解這本書。

一、問寒熱

  • 「惡寒」:經方辨別疾病首先都會問寒熱,因為這是分別「三陰病」或「三陽病」最重要的入手點。條文中經常提到「惡寒」,這是指病患感到寒冷、怕冷。依照嚴重程度,《傷寒論》出現「微惡寒」、「微寒」(輕微怕冷)、「惡風」(怕風)、「惡風寒」、「振寒」。怕冷的現象在六經病中,各階段都有可能發生。
  • 「背惡寒」:有一種症狀是只有背部怕冷,稱之為「背惡寒」,背惡寒較常發生在太陽病、陽明病。
  • 「發熱」:發燒在古代稱之為「發熱」,這是指全身溫度高於正常。文中常提到類似名詞,例如「潮熱」、「身熱不去」、「往來寒熱」,發熱較常發生在太陽病、陽明病及少陽病。

二、問汗

  • 「汗出」:這是指不因勞累或夏天太熱或穿太多衣服,就自動流出汗的現象。古代稱之為「大汗出」、「自汗出」、「頭汗出」…等等。辨別有沒有流汗,是傷寒論中兩大方劑(麻黃湯桂枝湯)的鑑別關鍵點,在六經病中,各階段都有可能發生。

三、問頭身

  • 「頭痛」:是指整個頭或偏頭痛,又稱「頭項強痛」,最常見於太陽病,其他階段疾病也會發生。
  • 「項強」:這是指脖子痛,在傷寒論中描述是「項背強」或是「項背強几几」,最常見於太陽病。
  • 「頭眩」:這是指頭暈,又稱之為「頭眩」、「冒眩」,這是指頭暈及兩眼發花。較常發生在太陽病、少陽病及少陰病。
  • 「面色赤」:指的是皮膚發紅,一般是用來判斷體內是否有熱的現象。極熱與極寒都有可能出現面色紅的現象。
  • 「鼻鳴」:是指鼻塞呼吸氣粗,出現鳴叫聲,最常見於太陽病。
  • 「身重」:指肢體沈重,甚至活動不便,轉側不靈,古稱「四肢沈重」、「一身盡重」,不論寒熱都有可能出現身重,因此各階段都有可能發生。
  • 「欲寐嗜臥」:不分晝夜都想要睡覺,似睡非睡的狀態,最常見於少陰病。
  • 「不得臥」:不能平躺安臥,極熱與極寒都會出現此現象。
  • 「不得眠」:難以入睡,睡了容易醒來,就是現代說的失眠。較常發生在少陽病、少陰病。
  • 「煩躁」:心中煩擾不安,手腳也會躁動不安。較常發生在太陽病、陽明病及厥陰病
  • 「懊憹」:心中煩亂,坐臥不安,就像睡覺翻來覆去的樣子,較常發生在太陽病、陽明病。
  • 「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體內太熱時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較常發生在陽明病
  • 「發黃」:全身及面目發黃,也就是「黃疸」,較常發生在體內過熱所產生的雜病。
  • 「鼻衄」:鼻腔出血,流鼻血,較常發生在太陽病、陽明病。
  • 「四肢骨節疼痛」:全身四肢關節疼痛,較常發生在太陽病、少陰病。
  • 「厥」:手腳不溫暖,類似的文字很多,例如「厥寒」、「厥冷」、「厥逆」、「四逆」、「手足寒」等,較常發生在三陰病。

四、問大小便

  • 「便血」:指血從大小便排出,大多是體內太熱所造成,常見於雜病。
  • 「便膿血」:大便有膿血,伴隨腹痛現象,大多是體內太熱所造成,常見於雜病。
  • 「下利」:大便稀薄,次數增多,類似於現代說的腹瀉。傷寒論的類似症狀有「自利」、「瀉利」、「下利清谷」,較常發生在陽明病及少陰、厥陰病。
  • 「下重」:大便有急迫感,但是卻排不順利,較常發生在厥陰病。
  • 「便秘」:大便燥結堅實,難以排出,或數日不大便,較常發生在陽明病或三陰病。
  • 「小便不利」:小便短少,排出不暢,傷寒論提到超過37次,較常發生在太陽病或陽明病。

五、問飲食

  • 「心下痞」:指胃脘部阻塞不暢,古稱「心下痞滿」、「心下痞硬」,較常發生在太陽病及少陽病。
  • 「心下滿」:指胃脘部脹滿不適,有疼痛現象,經常出現於雜病。
  • 「嘔吐」:胃中的食物上湧,從口中吐出,傷寒論中討論嘔吐的條文高達50條以上,每個階段疾病都會出現嘔吐。
  • 「噦」:這個字在傷寒論的意思是呃逆,胃氣上逆,有聲音卻沒有吐出東西,每個階段疾病都會出現噦。
  • 「不能食」:食慾減退,飲食減少,甚至無法進食。類似文字有「不欲食」、「不能消谷」、「不受食」,經常發生在少陽病與三陰病。
  • 「能食」:飲食倍於平常,容易有飢餓感,類似文字有「消谷善飢」、「欲食」、「欲得食」,較常發生在陽明病。

六、問胸腹

  • 「喘」:指的是氣喘,呼吸急促的現象,這主要是肺部生病了,較常發生在太陽病及陽明病。
  • 「咳嗽」:咳指的是有聲無物,嗽所指的是有物無聲,這兩個概念加起來稱之為咳嗽,較常發生在太陽病及少陰病。
  • 「短氣」:是指呼吸短促,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較常發生在太陽病及陽明病。
  • 「悸」:指心悸,自覺心中悸動。「胸肋滿痛」,自覺胸肋部位滿悶、疼痛,較常發生在太陽病及少陰病,以及雜病中。
  • 「胸肋苦滿」:指的是胸痛、肋痛,較常發生在少陽病
  • 「腹痛」:就是肚子痛,最常見於寒症,例如太陰病、少陰病。
  • 「腹滿」:就是腹部脹滿不適,傷寒論中有一些類似的名稱例如「腹脹滿」、「腹大滿」,較常發生在陽明病與少陰病。
  • 「少腹滿」:就是小腹部脹滿不適,按之堅硬,又稱「少腹硬」、「少腹急結」,較常發生在少陰病與雜病中。

七、問聾渴

  • 「口渴」:這是指自覺口乾而想喝水的現象。傷寒論中特別重視口渴,條文高達37條,治療的方劑12種。較常發生在陽明病及少陽病。
  • 「咽乾」:喉嚨部乾燥不適,經常出現於三陽病,陰病化熱也會造成咽乾。
  • 「咽痛」:喉嚨部疼痛。每個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喉嚨痛,而最常見於「少陰病」。

九、問舊病

雲端中醫統計大量經絡檢測數據後發現,多數人長達十幾年經絡型態都不容易改變,因此過去曾經發生過的症狀,未來也將重複發生。問舊病便可知道未來即將重複發生,對於現在正在出現的症狀也有助益,對於診斷很有幫助。

經絡型態不改變,過去症狀將持續出現
經絡型態不改變,過去症狀將持續出現

有些症狀是屬於新發生的,通常是一些短暫出現的現象。例如某人的經絡型態一直呈現「上熱下寒」現象,而某一天「上熱」的現象消失,這就是臨時出現的症狀,必須運用新的處置方法。

十、問病因

問病因經常是最需要依賴診斷者靈感的部分,例如:進入炎熱夏天之後,多數人的症狀應該是炎熱夏天氣溫所造成,但是不少人卻出現一堆完全不屬於炎熱夏天的症狀,例如厥陰證的頭痛、乾嘔、煩躁、頭暈…等等。

現代人容易在夏天出現冬天的經絡現象
現代人容易在夏天出現冬天的經絡現象

診斷者若如果去探討其中原因,才發現原來是患者每天24小時都待在冷氣房,其實身體的經絡早轉換成為冬天的經絡狀態,這就不能完全用夏天的理論來診斷推理。在夏天出現冬天的經絡現象,沒有透過經絡檢測就無法驗證,冷氣機的出現也加深了現代中醫師診斷的困難性。

十一、問經期

古人特別針對女姓的月經、白帶的問題進行特別處理,如果是經期就必須用特別的方劑。以當代名醫倪海厦為例,他便認為只要是在經期期間,最適合使用「小柴胡湯」。

十二、辨兒科

古代中醫針對小兒症狀有特別的處理方法,自唐朝就單獨列為兒科,也有專門的書籍探討。由於傷寒論中針對兒科的條文很少,多數是後代中醫師運用經方方劑加以變化而成專書,而雲端中醫養生系統不針對兒科進行設計,因此在此不予討論。

從十問歌看《傷寒論》經方所提及的主要症狀可以明確看出漢朝時期問診的重點,特別重視寒熱、發汗與頭身症狀,仔細看完這些症狀之後會發現,除非是要當一位中醫師應付各式各樣的病患,不然若是只用在自己身上的話,真正需要學習的症狀不超過20種。如果可以熟悉這些症狀且清楚定位其六經階段,便可以快速進入《傷寒論》的世界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