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尿液(小便)7種顏色與型態探討疾病的訊號,經絡檢測加以驗證!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0-12-25 首次發表:

尿液的顏色是判斷體內寒熱的重點訊號,中醫從幾千年前就開始觀察尿液顏色與疾病的關係,現代醫學也對於尿液顏色有深入的臨床研究,不論是小便清長、短黃、帶血、混濁有泡、挾石、尿不乾淨…等等都有它的意義。

每一個每天都要排尿5~7次以上,隨時觀察尿液的變化是關心自己健康最快的途徑。本文提出7種尿液顏色與型態,提出會員觀察歸納出相對應的經絡型態,提供自學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小便的顏色與狀態與出五臟六腑息息相關

不論是現代醫學或是中醫,都對於尿液(小便)的顏色、性狀等的異常變化有著深入的觀察,因為尿液可以反映疾病的性質。在西醫的理解,尿液就是身體多餘的液體,由水、鹽、尿素及尿酸組成,由腎臟從血液中排除毒素和不好的物質。

尿液的顏色來源就是尿色素(Urochrome)或是尿膽素(Urobilin),尿液的顏色主要源自於:吃下的食物、服用藥物或是疾病。

中醫從幾千年前就開始觀察尿液顏色與疾病的關係,認為小便的形成與腎和膀胱的功能密切相關,基於五臟原理,尿液還與「肺臟」的肅降、「脾臟」的運化、「三焦」的通調和津液的盈虧有關。

所以觀察小便的異常改變,就可以診斷出腎臟、膀胱腑、肺臟、脾臟、三焦的病變,並可瞭解津液的盈虧和病性的寒熱虛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醫診斷訊息。

雲端中醫有一些會員也針對比對經絡現象與尿液顏色做了一些觀察,發現尿液的異常狀態主要源自於脾經與膀胱經,及相對應的成組經絡型態,歸納為以下7種主要型態:

一、小便清長

小便清長」是一種中醫的術語,是指小便的次數和每次的量增多,而且質地清稀,無明顯臊臭氣味。西醫觀察這種小便「乾淨且透明」,代表身體補充了大量水分,經常是水喝太多了。而如果不是喝水造成,那有可能是嚴重的疾病所致。

中醫認為小便量多而色清,通常屬於「陽虛虛寒」的病人,尤其是以脾腎陽虛比較常見,這是因為體內虛寒的人,因為體內太寒所以汗液不會自然流出,水液向下導入膀胱,所以小便清長量多。

冬天常見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常出現小便清長現象
冬天常見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常出現小便清長現象

依照雲端中醫不少會員的觀察,有一種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在冬天,這種經絡型態出現之後真的很容易小便清長,而這種經絡型態也真的是屬於陽虛的經絡型態,《黃帝內經論》說:「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這完全符合中醫理論。

有一位會員分享自己的經驗,他每次只要到冷氣房,或是天氣一冷的時候就會很頻尿,一喝水就尿,尿色完全像水,就好像根本沒有被身體吸收一樣。每次出現這種現象,他只要服用「附子理中湯」就會改善,甚至連夜間頻尿也會改善很多,可見他的體內真的很寒。

二、小便短黃

西醫認為所謂的正常尿液顏色就是「淡黃色」,這代表身體補充了足夠的水分,但是「深黃色」或「琥珀或蜂蜜色」,就代表身體有些微缺乏水分,需要喝水。

現代醫學也觀察出有一種「橘色」的尿,主要是食用一些食物例如:紅蘿蔔、維生素 C 會讓尿液呈橘色,這也可能代表肝臟或膽管疾病。

中醫認為這種深黃色的尿液,量不多,多見於體內實熱的人身上,這是因為體內太熱傷害體內的傷津所造成,體內津液傷到的病人最容易出現這種尿色。

體內三焦、肝經與陽明經實證時,經常出現小便短黃
體內三焦、肝經與陽明經實證時,經常出現小便短黃

依照雲端中醫不少會員的觀察,有一種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在夏天,有些人在冬天也會出現,還真的很容易出現較黃的尿液。這種經絡型態體內三焦經、陽明經(大腸經、胃經),陽經實證較多的經絡型態,完全符合傳統中醫理論。

這種因為體內有熱造成的尿液變黃,運用中藥效果最好,可以改善的中藥方劑非常多,效果也很快速,例如:八正散導赤散龍膽瀉肝湯…等等。由於這類藥物很寒,所以中病即止,不應該長期服用。

三、小便帶血

現代醫學發現粉色、紅色、深褐色的尿液,除了受到食物(黑莓、甜菜、大黃…等等)或藥物都有可能會讓尿液呈現這種顏色。但有一種是「血尿」,這就是因為疾病(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腫瘤、腎結石、肝腎疾病…等)所造成。

中醫觀察小便帶血提出一種名詞稱之為「血淋」, 因為過度勞累造成尿液中夾血,這也可以在各種急性尿路感染中發現,伴隨尿痛、頻尿、尿急、可以透過肉眼發現尿血或鏡檢下看見尿血。這主要是因為「體內太熱」、「心火旺盛」、「脾腎不固」或「濕熱蘊結膀胱」所造成

體內太熱的經絡型態,也容易出現尿痛或血尿
體內太熱的經絡型態,也容易出現尿痛或血尿

由於這種現象通常已經要去掛急診,依照雲端中醫一些會員的觀察,如果是平時就屬於上述第二種小便短黃的經絡型態的人,在特殊狀況下(例如:夏天曬一整天太陽、連續吃太多熱性食物…等等)就有機會出現黃褐色的尿,或是血尿。

有一位會員就分享自己的經驗,有一年炎熱夏天到戶外打零工,做了3天之後的某天下午小便非常痛(幾乎尿不出來)、而且顏色很深(深褐色),那時候他回到家中,剛好家裡有一罐「豬苓湯」科學中藥,服用半天之後幾乎就全好了,後來竟然忘了去醫院檢查。

四、小便混濁

現代醫學發現尿液如果呈現「乳白色」,可能是體內含有過多鈣或磷酸鹽,也可能是尿道感染的徵兆。尿液混濁可能是尿液裡有膿,例如:陰道感染、膀胱炎、腎炎、淋病、細菌感染…等等。

中醫稱「小便混濁」,尿液就像是洗米水或是脂膏一樣,稱之為「尿濁」或「膏淋」,主要認為這是「脾腎虧虛」或「濕熱下注」所造成,這種經絡型態與上面的狀況類似,也有發生在其他種經絡型態(例如冬天型態),只是嚴重性差異。

中醫還提出一種「小便挾精」(白淫)的臨床觀察,指的是男性尿液中混挾精液、排尿後精液流出,女性帶下病。這與小便混濁類似卻不一樣,而原因依然與「腎虛」或「濕熱」有關,這也是造成一些人「小便有泡泡」的原因之一。

中年以後常見的各種尿路障礙的經絡型態
中年以後常見的各種尿路障礙的經絡型態

現代人一年四季幾乎都是腎虛,若是遇到濕熱的季節時,有時候也會出現這種現象。有些會員在一些年紀較大或慢性病(糖尿病、癌症)的人身上,也會觀察出這樣的現象,他們的經絡圖多數都已經是脾腎虛且陽虛,而且有時候呈現「上實下虛」,只要養生改變這種經絡型態就會改善。

現代醫學還有提到一些怪異的顏色,例如「藍色或綠色」,這主要是現代一些化學物所造成,因為某些食物有染劑,但身體無法吸收,所以尿液會出現這些顏色,或是罕見一疾病所造成,這裡就不予討論。

五、小便「涓滴不淨」

小便「涓滴不淨」是相當常見的現象,主要就是現代醫學發現的「攝護腺肥大」所引起排尿障礙。依照根據國外流行病學統計, 50 歲男性每4位就有一位,80 歲時每5位就有4位有這樣的困擾。

若從中醫的立場,隨著人的年紀愈來愈大,自然會出現「腎陽虛衰」狀況,所以令人困擾的攝護腺肥大幾乎難逃這個原因,運用經絡檢測也可以印證這個現象,經絡現象與上面小便混濁的經絡型態類似。

有一些會員就發現,服用像「濟生腎氣丸」、「八味地黃丸」這類的千古名方,對於改善夜尿或排尿排不乾淨狀況有明顯效果。

六、小便夾石

中醫提到一種「石淋」的概念,這是指尿中有沙石,隨著尿液排出。這個臨床觀察與現代醫學的泌尿道結石、腎結石與膀胱結石幾乎一致。中醫認為泌尿系統結石,主要是體內濕熱,或是肝鬱化火所造成

雲端中醫一些會員在腎結石或尿結石的人身上發現,經常會出現所謂的鐵三角經絡現象,由於脾經與膀胱經一起出現虛證而出現這種症狀或疾病,這是符合中醫理論的。

脾經與膀胱經異常,幾乎主導多數的尿路障礙現象
脾經與膀胱經異常,幾乎主導多數的尿路障礙現象

因為,脾主運化水液,膀胱經也與尿液有關,這兩條經絡在春夏期間能量爆減,氣血狀態不佳,如果又不喝足夠水的話,就會完全符合現代醫學所觀察的「夏天尿路結石增加20%!

讀到這裡,各位讀者一定就會發現一個結論:脾經與膀胱經同時異常,幾乎主導著所有尿路問題,由這兩條經絡加上其他經絡異常,交織影響之下,就會出現各種「水氣病」與「尿路障礙」。

七、尿液出現怪味道

現代醫學對於尿液的味道有進行深入觀察,正常的情況下尿液帶有一點淡淡的麥茶味,而接近無味道,隨著飲食內容會有一些差異。而如果是膀胱炎、新陳代謝疾病、肝病或相關疾病,會出現難聞很臭的阿摩尼亞臭味。

如果聞到尿液是水果味(爛蘋果味),這通常是糖尿病所造成,如果出現楓糖味(焦糖味),也是其他疾病所造成,不是正常現象。另外,孕婦體內的荷爾蒙也會改變尿液味道,而且孕婦有較高風險感染尿道,讓尿液有很重的味道。

雲端中醫曾經發表過一篇現代人糖尿病的經絡型態演變模型,只要出現類似的型態,在一定的年齡之後容易出現糖尿病,尿液自然就會出現異常。

正常來說,一個健康成年人一天排尿的次數是5~7次,有些人更多次。因此每個人每天都有很多機會,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尿液來檢查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具備這些知識。

從中醫來看,透過觀察尿液對於掌握體內的寒熱最具意義,也是觀察體內是否過熱、過寒的最佳指標。隨時調整體內的陰陽寒熱,就是預防疾病最務實的一件事。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