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面赤」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面赤

面赤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是指面部皮膚發紅的一種表現。面赤可分為實證和虛證兩類。實證多見於外感熱病,常伴有發熱、口渴、煩躁、尿黃等症狀;虛證多見於陰虛內熱,常伴有潮熱盜汗、心煩失眠、口乾咽燥等症狀。

面赤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的證候辨證施治。實證宜清熱解毒,可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虛證宜滋陰降火,可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面赤在中醫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面赤是外感熱病和陰虛內熱的常見表現,因此在臨床上應注意辨證施治。

面赤的預防

面赤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注意飲食,避免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勞逸結合。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人迎

人迎

  • 1.《奇經八脈考》:「岐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2.《針灸問對》:「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3.《經絡全書》:「(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下廉

下廉

  • 1.《奇經八脈考》:「岐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2.《金針秘傳》:「4.顴髎:二穴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針入二分。
  • 3.《針灸問對》:「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4.《經脈圖考》:「顴髎:(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刺二分,禁灸,主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不止,䪼腫,齒痛。)

大杼

大杼

  • 1.《奇經八脈考》:「岐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2.《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3.《針灸問對》:「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風府

風府

  • 1.《奇經八脈考》:「岐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2.《針灸逢源》:「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 3.《針灸問對》:「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4.《普濟方·針灸》:「鼻流清涕。眼臉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便有腦痛惡寒者。雖面赤宜灸風府穴。如帶遍腦痛。更惡風者。邪在少陽。宜灸風池。兼灸風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麥粒。一七壯足矣。
  • 5.《針方六集》:「囟會一穴,主頭風頭疼,腦虛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癇,目上視不識人,風熱上攻,宜出血。小兒囟未合者禁刺。

氣海

氣海

  • 1.《奇經八脈考》:「岐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2.《針灸逢源》:「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 3.《針灸甲乙經》:「曰:四海之逆順奈何?曰:氣海有餘,則氣滿胸中悗,急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鬱也,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脹滿;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不足則腦轉耳鳴,脛胻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 4.《針灸問對》:「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5.《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 6.《經絡全書》:「(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膻中

膻中

  • 1.《奇經八脈考》:「岐伯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2.《針灸問對》:「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3.《經絡全書》:「(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少商

少商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天吊風,手足拽牽:曲池,足三里(並瀉)肺風滿面赤瘡暴生者:少商,委中(瀉)。其瘡年深者,合谷瀉。
  • 2.《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 3.《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合谷

合谷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天吊風,手足拽牽:曲池,足三里(並瀉)肺風滿面赤瘡暴生者:少商,委中(瀉)。其瘡年深者,合谷瀉。
  • 2.《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 3.《針灸大成》:「傷風面赤,發熱頭痛:通里曲池絕骨合谷。
  • 4.《針灸逢源》:「傷風。面赤發熱頭疼,合谷,曲池,通里,絕骨

曲池

曲池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天吊風,手足拽牽:曲池,足三里(並瀉)肺風滿面赤瘡暴生者:少商,委中(瀉)。其瘡年深者,合谷瀉。
  • 2.《針灸大成》:「傷風面赤,發熱頭痛:通里曲池絕骨合谷。
  • 3.《針灸逢源》:「傷風。面赤發熱頭疼,合谷,曲池,通里,絕骨

足三里

足三里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天吊風,手足拽牽:曲池,足三里(並瀉)肺風滿面赤瘡暴生者:少商,委中(瀉)。其瘡年深者,合谷瀉。

委中

委中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天吊風,手足拽牽:曲池,足三里(並瀉)肺風滿面赤瘡暴生者:少商,委中(瀉)。其瘡年深者,合谷瀉。
  • 2.《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衝陽

衝陽

  • 1.《針灸聚英》:「解谿,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胃脈所行為經。火。胃虛補之。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三呼。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赤目赤。眉攢疼不可忍。

支溝

支溝

  • 1.《針灸聚英》:「針曲澤、(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熱咳。支溝。多唾。三里。
  • 2.《針灸大成》:「面赤熱咳:針支溝。
  • 3.《針灸甲乙經》:「悽悽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陰郄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 4.《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 5.《普濟方·針灸》:「治咳面赤而熱,穴支溝

曲澤

曲澤

  • 1.《針灸聚英》:「針曲澤、(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熱咳。支溝。多唾。三里。
  • 2.《針灸資生經》:「通里、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肢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銅)期門、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中管、療天行傷寒。(明)曲澤、療傷寒病溫濕。身熱口乾。鬲俞、主傷寒嗜臥。

前谷

前谷

  • 1.《針灸聚英》:「針曲澤、(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熱咳。支溝。多唾。三里。
  • 2.《針灸甲乙經》:「悽悽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陰郄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湧泉

湧泉

  • 1.《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豐隆

豐隆

  • 1.《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關衝

關衝

  • 1.《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通里

通里

  • 1.《針灸大成》:「**連日虛煩面赤妝,心中驚悸亦難當,若須通里穴尋得,一用金針體便康。**
  • 2.《針灸大成》:「傷風面赤,發熱頭痛:通里曲池絕骨合谷。
  • 3.《針灸逢源》:「傷風。面赤發熱頭疼,合谷,曲池,通里,絕骨
  • 4.《金針秘傳》:「5.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5.《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 6.《針灸資生經》:「通里、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肢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銅)期門、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中管、療天行傷寒。(明)曲澤、療傷寒病溫濕。身熱口乾。鬲俞、主傷寒嗜臥。
  • 7.《普濟方·針灸》:「_通里_(手少陰絡。在腕後一寸。灸三壯。主熱病。先不樂數日。熱則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頭眩痛。面赤而熱。無汗。反癲。心下悸。臂臑肘痛。實則支滿。虛則不能言。善嘔。喉痹。少氣。遺溺)。
  • 8.《普濟方·針灸》:「_通里二穴_,在腕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云。灸七壯。主頭目眩痛。悲恐畏人。肘腕酸重。及暴喑不能言語。銅人經云。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臑臂痛。實則皮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西方子云。主熱病先不樂數日煩心。
  • 9.《普濟方·針灸》:「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氣遺溺。穴通里
  • 10.《針灸問答》:「連日虛煩面赤妝,心中驚悸亦難當,若將通里穴尋得,一用金針體便康(虛煩瀉,驚恐補)。

血海

血海

  • 1.《針灸逢源》:「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 2.《針灸甲乙經》:「曰:四海之逆順奈何?曰:氣海有餘,則氣滿胸中悗,急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鬱也,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脹滿;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不足則腦轉耳鳴,脛胻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囟會

囟會

  • 1.《針灸逢源》:「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 2.《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3.《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 4.《普濟方·針灸》:「治目眩面腫。及治面赤暴腫。穴囟會
  • 5.《針方六集》:「囟會一穴,主頭風頭疼,腦虛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癇,目上視不識人,風熱上攻,宜出血。小兒囟未合者禁刺。

魂門

魂門

  • 1.《針灸甲乙經》:「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鬲俞(《千金》作陽關)主之。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魂門主之。善嚏,頭痛身熱,頷厭主之。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釐主之。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釐主之。

頷厭

頷厭

  • 1.《針灸甲乙經》:「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鬲俞(《千金》作陽關)主之。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魂門主之。善嚏,頭痛身熱,頷厭主之。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釐主之。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釐主之。

懸釐

懸釐

  • 1.《針灸甲乙經》:「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鬲俞(《千金》作陽關)主之。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魂門主之。善嚏,頭痛身熱,頷厭主之。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釐主之。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釐主之。

懸顱

懸顱

  • 1.《針灸甲乙經》:「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鬲俞(《千金》作陽關)主之。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魂門主之。善嚏,頭痛身熱,頷厭主之。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釐主之。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釐主之。
  • 2.《普濟方·針灸》:「_懸顱_(在曲周顳顬上廉。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痛。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

大鐘

大鐘

  • 1.《針灸甲乙經》:「悽悽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陰郄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 2.《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陰郄

陰郄

  • 1.《針灸甲乙經》:「悽悽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陰郄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梁丘

梁丘

  • 1.《針灸甲乙經》:「膽眩寒厥,手臂痛,善驚忘言,面赤泣出,腋門主之。大驚乳痛,梁丘主之。

上星

上星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2.《針灸資生經》:「五處、療頭眩風悶。(明)百會、(見癇。)腦空、(見目眩。)天柱、(見腦痛。)療頭風。神聰、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前頂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後頂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上星。療頭風目眩。(下)前頂、治頭風目眩。面赤(明下作皮。
  • 3.《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上脘

上脘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天牖

天牖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2.《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天衝

天衝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尺澤

尺澤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外丘

外丘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本神

本神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玉枕

玉枕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2.《普濟方·針灸》:「主面赤頰中痛(資生經)。穴攢竹,齦交,玉枕

合陽

合陽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曲骨

曲骨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百會

百會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2.《針灸資生經》:「神庭、療癲風不識人。羊鳴。(明見癲癇。)百會、療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明下云、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百會、治風癇。
  • 3.《針灸資生經》:「五處、療頭眩風悶。(明)百會、(見癇。)腦空、(見目眩。)天柱、(見腦痛。)療頭風。神聰、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前頂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後頂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上星。療頭風目眩。(下)前頂、治頭風目眩。面赤(明下作皮。
  • 4.《普濟方·針灸》:「治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及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穴百會
  • 5.《針灸問答》:「答:前頂離百會寸半,二分五壯頭目眩,小兒驚癇瘛瘲風,頸項腫痛並赤面。(注:前頂穴,在百會前寸半。二分,五壯。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瘛瘲,鼻多清涕,頸項腫痛。按:《神農經》云:治小兒驚風,炷如小麥。《百症賦》:兼水溝治面腫虛浮。

兌端

兌端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承筋

承筋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承漿

承漿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金門

金門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後頂

後頂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2.《針灸資生經》:「五處、療頭眩風悶。(明)百會、(見癇。)腦空、(見目眩。)天柱、(見腦痛。)療頭風。神聰、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前頂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後頂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上星。療頭風目眩。(下)前頂、治頭風目眩。面赤(明下作皮。

風池

風池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2.《普濟方·針灸》:「鼻流清涕。眼臉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便有腦痛惡寒者。雖面赤宜灸風府穴。如帶遍腦痛。更惡風者。邪在少陽。宜灸風池。兼灸風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麥粒。一七壯足矣。

神庭

神庭

  • 1.《針灸甲乙經》:「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 2.《針灸資生經》:「神庭、療癲風不識人。羊鳴。(明見癲癇。)百會、療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明下云、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百會、治風癇。

臂臑

臂臑

  • 1.《子午流注說難》:「_證治_,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
  • 2.《金針秘傳》:「5.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3.《針灸資生經》:「通里、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肢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銅)期門、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中管、療天行傷寒。(明)曲澤、療傷寒病溫濕。身熱口乾。鬲俞、主傷寒嗜臥。
  • 4.《普濟方·針灸》:「_通里_(手少陰絡。在腕後一寸。灸三壯。主熱病。先不樂數日。熱則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頭眩痛。面赤而熱。無汗。反癲。心下悸。臂臑肘痛。實則支滿。虛則不能言。善嘔。喉痹。少氣。遺溺)。
  • 5.《普濟方·針灸》:「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氣遺溺。穴通里

齦交

齦交

  • 1.《金針秘傳》:「4.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治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顧。新附:治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膚翳,鼻中瘜肉,蝕瘡。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2.《普濟方·針灸》:「主面赤頰中痛(資生經)。穴攢竹,齦交,玉枕
  • 3.《普濟方·針灸》:「治面赤心煩痛。穴齦交

顴髎

顴髎

  • 1.《金針秘傳》:「4.顴髎:二穴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針入二分。
  • 2.《普濟方·針灸》:「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穴顴髎
  • 3.《經脈圖考》:「顴髎:(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刺二分,禁灸,主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不止,䪼腫,齒痛。)

大巨

大巨

  • 1.《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內關

內關

  • 1.《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 2.《普濟方·針灸》:「_內關_(手心主絡。在掌後去腕二寸。灸三壯。主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實則心暴痛。虛則煩心。惕惕不能動。失智。心澹澹善驚恐。心悲)。
  • 3.《普濟方·針灸》:「_內關二穴_,在掌後去腕二寸。別走少陽。針五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面赤熱。主目䀮䀮。昏夜無所見。主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

少府

少府

  • 1.《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陰交

陰交

  • 1.《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然谷

然谷

  • 1.《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陽陵泉

陽陵泉

  • 1.《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厲兌

厲兌

  • 1.《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郄門

郄門

  • 1.《針灸資生經》:「(甲作內關。)通里、主心下悸。明下云、療悲恐畏人。然谷、(銅同。)陽陵泉、(明同。)主心下惕恐。如人將捕之。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氣海、陰交、大巨、主驚不得臥。大巨、主善驚。厲兌、主多臥好驚。(明同。)掖門、主喜驚妄言面赤。少府、主數噫。

天泉

天泉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太白

太白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孔最

孔最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行間

行間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俠白

俠白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俞府

俞府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浮白

浮白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神封

神封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章門

章門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經渠

經渠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腹結

腹結

  • 1.《針灸資生經》:「經渠、行間、主喜咳。俠白、主咳。乾嘔煩滿。支溝、主咳。面赤而熱。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並千。)孔最、天泉、(見心痛。)大溪、(見心痛。)行間、俞府、(見喘。)神封、(見胸滿。)腹結、(見臍痛。)少商、(見善噫。)浮白、治咳逆。

五處

五處

  • 1.《針灸資生經》:「五處、療頭眩風悶。(明)百會、(見癇。)腦空、(見目眩。)天柱、(見腦痛。)療頭風。神聰、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前頂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後頂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上星。療頭風目眩。(下)前頂、治頭風目眩。面赤(明下作皮。

天柱

天柱

  • 1.《針灸資生經》:「五處、療頭眩風悶。(明)百會、(見癇。)腦空、(見目眩。)天柱、(見腦痛。)療頭風。神聰、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前頂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後頂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上星。療頭風目眩。(下)前頂、治頭風目眩。面赤(明下作皮。

前頂

前頂

  • 1.《針灸資生經》:「五處、療頭眩風悶。(明)百會、(見癇。)腦空、(見目眩。)天柱、(見腦痛。)療頭風。神聰、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前頂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後頂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上星。療頭風目眩。(下)前頂、治頭風目眩。面赤(明下作皮。
  • 2.《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 3.《針灸問答》:「答:前頂離百會寸半,二分五壯頭目眩,小兒驚癇瘛瘲風,頸項腫痛並赤面。(注:前頂穴,在百會前寸半。二分,五壯。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瘛瘲,鼻多清涕,頸項腫痛。按:《神農經》云:治小兒驚風,炷如小麥。《百症賦》:兼水溝治面腫虛浮。

腦空

腦空

  • 1.《針灸資生經》:「五處、療頭眩風悶。(明)百會、(見癇。)腦空、(見目眩。)天柱、(見腦痛。)療頭風。神聰、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前頂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後頂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上星。療頭風目眩。(下)前頂、治頭風目眩。面赤(明下作皮。

水溝

水溝

  • 1.《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 2.《針灸問答》:「答:前頂離百會寸半,二分五壯頭目眩,小兒驚癇瘛瘲風,頸項腫痛並赤面。(注:前頂穴,在百會前寸半。二分,五壯。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瘛瘲,鼻多清涕,頸項腫痛。按:《神農經》云:治小兒驚風,炷如小麥。《百症賦》:兼水溝治面腫虛浮。

巨髎

巨髎

  • 1.《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目窗

目窗

  • 1.《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完骨

完骨

  • 1.《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迎香

迎香

  • 1.《針灸資生經》:「巨髎、主面惡見寒。頰腫痛。(千)上星、天牖、治頭風面虛腫。(銅)囟會、治目眩面腫。(明下云。面赤暴腫。)前頂、治面赤腫。目窗、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完骨、治頭面浮腫。水溝、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又云、風水面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迎香、治面癢腫。

期門

期門

  • 1.《針灸資生經》:「通里、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肢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銅)期門、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中管、療天行傷寒。(明)曲澤、療傷寒病溫濕。身熱口乾。鬲俞、主傷寒嗜臥。
  • 2.《普濟方·針灸》:「治男子婦人血結胸。面赤大燥。口乾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刺足厥陰經之期門二穴。次針任脈關元一穴。若妊娠。不得刺關元穴。若刺之。胎死不出。子母俱亡。切須慎之。
  • 3.《證治針經》:「丹溪案。)都氣丸鎮陰火之沖,(面赤發呃,尺脈洪數。《西塘感症》。)柴胡止怒後之呃。(木鬱達之。盧不遠按。)至於病深者其聲噦,產後呃忒,(惡症也。)當急灸乎期門,(《治法匯》。)最可憂者虛脫。(景岳云:呃之大要有三: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俱可治;三曰虛脫之呃,則誠可慮。
  • 4.《針方六集》:「期門二穴,主傷寒過經不解,胸中煩熱譫妄,胸膈支脹,心切痛,嗽逆氣喘,兩脅積氣,痛不得臥,嘔無所出,目青而嘔,嘔酸,食飲不下,食後吐水,口乾消渴,面赤大燥,肝積肥氣,腎積奔豚,婦人熱入血室如結胸狀,譫語。

上關

上關

  • 1.《經絡全書》:「(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中極

中極

  • 1.《經絡全書》:「(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關元

關元

  • 1.《經絡全書》:「(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 2.《普濟方·針灸》:「治男子婦人血結胸。面赤大燥。口乾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刺足厥陰經之期門二穴。次針任脈關元一穴。若妊娠。不得刺關元穴。若刺之。胎死不出。子母俱亡。切須慎之。

上廉

上廉

  • 1.《普濟方·針灸》:「_懸顱_(在曲周顳顬上廉。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痛。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

鳩尾

鳩尾

  • 1.《普濟方·針灸》:「_鳩尾_(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任脈之別。不可灸刺。一云灸五壯。主心中寒。脹滿不得息。息賁時唾血。血瘀。熱病胸中痛。不得臥。心痛不可按。善噦。心疝太息。面赤心背相引而痛。數噫喘息。胸滿咳嘔。腹痛皮瘙癢。喉痹食不下。甄權云。宜針不宜灸)。

攢竹

攢竹

  • 1.《普濟方·針灸》:「主面赤頰中痛(資生經)。穴攢竹,齦交,玉枕

巨闕

巨闕

  • 1.《普濟方·針灸》:「治心癇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頰車

頰車

  • 1.《證治針經》:「(謂陽毒身痛。《摘要》。)陽毒身黃,亦多蛔厥;(詳《準繩》戴氏。)剛痙柔痙,必咬頰車。(《傷寒賦》。)不嘔汗無,渴飲者葛根可用;(謂陽明經病。)陽明鼻衄,涼血中乾葛、荊芥須加。(《廣筆記》。)不得眠,皆為熱症,瘥後當別陰陽;面赤色,固系表邪,里症亦宜下奪。

不容

不容

  • 1.《針方六集》:「期門二穴,主傷寒過經不解,胸中煩熱譫妄,胸膈支脹,心切痛,嗽逆氣喘,兩脅積氣,痛不得臥,嘔無所出,目青而嘔,嘔酸,食飲不下,食後吐水,口乾消渴,面赤大燥,肝積肥氣,腎積奔豚,婦人熱入血室如結胸狀,譫語。

衝門

衝門

  • 1.《針方六集》:「期門二穴,主傷寒過經不解,胸中煩熱譫妄,胸膈支脹,心切痛,嗽逆氣喘,兩脅積氣,痛不得臥,嘔無所出,目青而嘔,嘔酸,食飲不下,食後吐水,口乾消渴,面赤大燥,肝積肥氣,腎積奔豚,婦人熱入血室如結胸狀,譫語。

大陵

大陵

  • 1.《針方六集》:「大陵二穴,主熱病汗不出,手心熱,肘臂攣痛,腋腫,心中痛悶,煩渴狂惑,喜笑不休,悲泣驚恐,面赤目黃,小便如血,嘔噦無度,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腹中盡痛,膿瘡疥癬,婦人乳癰。手痛破裂者,灸此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