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胃脘痛」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疼痛,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中醫認為,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內傷、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外感所致的胃脘痛,多因感受風寒、濕熱、燥邪,侵犯胃經,導致胃氣不和,胃脘疼痛。內傷所致的胃脘痛,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不遂等,損傷脾胃,導致胃氣虛弱,胃脘疼痛。飲食不節所致的胃脘痛,多因暴飲暴食、吃生冷油膩食物,損傷脾胃,導致胃氣不和,胃脘疼痛。情志不遂所致的胃脘痛,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胃氣不和,胃脘疼痛。

胃脘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上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多位於心窩部,疼痛性質多為隱痛、鈍痛、灼痛,疼痛可向兩脅、背部放射,疼痛可伴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噯氣、腹脹等症狀。

胃脘痛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

胃脘痛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方劑有香砂六君子湯、保和丸、四君子湯等。此外,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外治方法,對緩解胃脘痛也有一定療效。

胃脘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生冷油膩食物。
  • 不暴飲暴食,不吃過飽。
  • 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 戒菸限酒。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胃脘痛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太淵

太淵

  • 1.《針灸大成》:「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 2.《神應經》:「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胃俞

胃俞

  • 1.《針灸大成》:「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 2.《神應經》:「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魚際

魚際

  • 1.《針灸大成》:「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 2.《神應經》:「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腎俞

腎俞

  • 1.《針灸大成》:「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 2.《神應經》:「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膈俞

膈俞

  • 1.《針灸大成》:「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 2.《灸法秘傳》:「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 3.《神應經》:「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 4.《針灸集成》:「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二十壯。
  • 5.《針灸集成》:「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 6.《勉學堂針灸集成》:「_胃脘痛_,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三十壯。
  • 7.《勉學堂針灸集成》:「_乳下_,正居乳下一寸。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下脘

下脘

  • 1.《針灸逢源》:「當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自胃脘上行至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大包

大包

  • 1.《針灸逢源》:「當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自胃脘上行至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中脘

中脘

  • 1.《針灸逢源》:「當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自胃脘上行至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府舍

府舍

  • 1.《針灸逢源》:「當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自胃脘上行至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腹結

腹結

  • 1.《針灸逢源》:「當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自胃脘上行至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陷谷

陷谷

  • 1.《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嗌中痛,腹脹內腫,羨(音涎)心痛如錐針刺,太谿主之。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熱病刺然谷(《千金》作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善齧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衝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譫語,解谿主之。
  • 2.《普濟方·針灸》:「_衝陽_(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二寸。灸三壯。主皮先寒。熱病汗不出。口熱痛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齒齲痛。腹大不嗜食。振寒而欠。狂妄而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下緩失。履不收。面浮腫)。

然谷

然谷

  • 1.《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嗌中痛,腹脹內腫,羨(音涎)心痛如錐針刺,太谿主之。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熱病刺然谷(《千金》作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善齧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衝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譫語,解谿主之。

衝陽

衝陽

  • 1.《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嗌中痛,腹脹內腫,羨(音涎)心痛如錐針刺,太谿主之。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熱病刺然谷(《千金》作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善齧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衝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譫語,解谿主之。
  • 2.《普濟方·針灸》:「_衝陽_(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二寸。灸三壯。主皮先寒。熱病汗不出。口熱痛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齒齲痛。腹大不嗜食。振寒而欠。狂妄而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下緩失。履不收。面浮腫)。

上脘

上脘

  • 1.《灸法秘傳》:「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中極

中極

  • 1.《灸法秘傳》:「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天樞

天樞

  • 1.《灸法秘傳》:「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行間

行間

  • 1.《灸法秘傳》:「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氣海

氣海

  • 1.《灸法秘傳》:「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關元

關元

  • 1.《灸法秘傳》:「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人迎

人迎

  • 1.《針灸素難要旨》:「足太陰,晃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 2.《針灸集成》:「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下,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 3.《經絡全書》:「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如衰,脾氣通也),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強,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 4.《針方六集》:「脾足太陰為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出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瘕,溏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膝股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小三倍於人迎也。

伏兔

伏兔

  • 1.《針灸問對》:「氣膺伏兔䯒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徹。有餘消穀溺黃色。不足身前寒振慄。胃房脹滿不消食。氣盛身前熱似蒸。此是胃經之病真。脾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痛難移。腹脹善噫舌本強。得食與氣快然衰。所生病者舌腫痛。體重不食亦如之。

太衝

太衝

  • 1.《針灸集成》:「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二十壯。
  • 2.《針灸集成》:「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 3.《勉學堂針灸集成》:「_胃脘痛_,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三十壯。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乳下_,正居乳下一寸。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肝俞

肝俞

  • 1.《針灸集成》:「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二十壯。
  • 2.《針灸集成》:「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 3.《勉學堂針灸集成》:「_胃脘痛_,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三十壯。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乳下_,正居乳下一寸。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脾俞

脾俞

  • 1.《針灸集成》:「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二十壯。
  • 2.《針灸集成》:「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 3.《勉學堂針灸集成》:「_胃脘痛_,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三十壯。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乳下_,正居乳下一寸。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丘墟

丘墟

  • 1.《針灸集成》:「主治胃脘痛,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喘嘔,舌強,脾積痞氣,黃疸,寒瘧,體重肢節痛,怠惰嗜臥,骨疽痔疾,陰股內痛,狐疝走引,小腹疼痛,不可俯仰。○治脾虛腹脹,胃脘痛,可灸七壯(神農經)。兼解谿丘墟,堪追腳痛(玉龍賦)。專治痔漏最良(百證賦)。

膻中

膻中

  • 1.《證治針經》:「)人參甘草桂枝蜜川椒。(上並仿《指南案》論。)若乃氣鬱膻中(痞結不舒),轉輸(則似礙而)痛作,益智遠志、當歸丹參,菖蒲貝母橘皮。痰凝血滯分調,亦或病因火鬱。(並宜分別治之。凡言心痛者,皆心包絡病也。包絡痛在兩乳之間,即膻中也;若兩乳之下,則胃脘痛也。

太白

太白

  • 1.《針方六集》:「太白二穴,治脾臟虛寒,泄瀉嘔吐,胃脘痛,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泄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痛如刺,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