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外感」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外感是中醫學病因的一種,是指由六淫之邪(風、寒、暑、濕、燥、火)侵襲人體所引起的疾病。外感證候是指外感病患者所表現出的臨床症狀。外感證候的表現多種多樣,但一般來說,可分為表證和里證兩大類。

表證是指外感病邪在表層侵襲人體所表現出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里證是指外感病邪深入人體內部所表現出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胸悶、氣喘、痰多等。

外感證候的診斷和治療,在古代中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黃帝內經》中對外感證候的診斷和治療有詳細的論述。在《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對外感證候的診斷和治療更是有系統的論述。

外感證候是中醫學的重要內容,對臨床診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現代醫學中,外感證候的診斷和治療也得到了重視。通過對外感證候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醫學的理論和方法,並更好地應用於臨床診療。

以下是外感證候的具體表現:

  • 風寒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
  • 風熱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流鼻涕等。
  • 暑濕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身重、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
  • 燥熱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熱、口渴、咽喉乾燥、咳嗽、痰少等。
  • 寒濕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
  • 溫病: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身熱、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

外感證候的治療,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選擇相應的中藥進行治療。外感證候的治療,一般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健脾益氣等為主。

外感證候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預防外感。預防外感的方法包括: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衣。
  • 避免在空氣流通不暢的地方逗留。
  • 在感冒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 感冒初期,要及時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中衝

中衝

  • 1.《針灸大成》:「答曰:『此症非一,醫者不省,當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氣,流入脾胃之中,竄入經絡,灌溉相並,或因怒氣觸動,或因過飲、恣欲傷體,或外感風,至八、九月方發,乃難治也。六、七月受病淺,風疾未盛,氣血未竭,體氣未衰,此為易治。復刺後穴:中衝行間曲池少澤。』

少澤

少澤

  • 1.《針灸大成》:「答曰:『此症非一,醫者不省,當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氣,流入脾胃之中,竄入經絡,灌溉相並,或因怒氣觸動,或因過飲、恣欲傷體,或外感風,至八、九月方發,乃難治也。六、七月受病淺,風疾未盛,氣血未竭,體氣未衰,此為易治。復刺後穴:中衝行間曲池少澤。』

曲池

曲池

  • 1.《針灸大成》:「答曰:『此症非一,醫者不省,當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氣,流入脾胃之中,竄入經絡,灌溉相並,或因怒氣觸動,或因過飲、恣欲傷體,或外感風,至八、九月方發,乃難治也。六、七月受病淺,風疾未盛,氣血未竭,體氣未衰,此為易治。復刺後穴:中衝行間曲池少澤。』

行間

行間

  • 1.《針灸大成》:「答曰:『此症非一,醫者不省,當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氣,流入脾胃之中,竄入經絡,灌溉相並,或因怒氣觸動,或因過飲、恣欲傷體,或外感風,至八、九月方發,乃難治也。六、七月受病淺,風疾未盛,氣血未竭,體氣未衰,此為易治。復刺後穴:中衝行間曲池少澤。』

膏肓

膏肓

  • 1.《針灸大成》:「己卯歲,行人張靖宸公夫人,崩不止,身熱骨痛,煩躁病篤,召余診,得六脈數而止,必是外感,誤用涼藥。與羌活湯熱退,餘疾漸可。但元氣難復,後灸膏肓、三里而愈。凡醫之用藥,須憑脈理,若外感誤作內傷,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其不夭滅人生也,幾希?

通天

通天

  • 1.《針灸逢源》:「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風搖木勝。即病者為外感。若邪氣留連日久。剋制脾土。故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暑邪伏而不發。延至秋涼外束。則寒熱交爭而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濕土用事於長夏之未。故秋傷於濕也。然秋氣通於肺。濕鬱成熱。

合谷

合谷

  • 1.《灸法秘傳》:「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百會

百會

  • 1.《灸法秘傳》:「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命門

命門

  • 1.《灸法秘傳》:「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神庭

神庭

  • 1.《灸法秘傳》:「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膽俞

膽俞

  • 1.《灸法秘傳》:「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人迎

人迎

  • 1.《經絡全書》:「〔人迎〕診在結喉旁一寸五分(經云:陰陽之定於喉手者也,此即人迎穴動脈,以候外感有餘之症,足陽明胃脈也。越人以左關前一分為診,正當肝膽之分,肝膽為風木之司,故曰人迎緊盛傷於風。夫寸關尺三部,各佔三分,共成寸口,左陽右陰,陽應乎外,故以候表焉。今兩存之)。

列缺

列缺

  • 1.《針方六集》:「病人飢不欲食,面如漆紫,咳吐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此足少陰受病也。凡此四經受病,不拘外感諸邪,內傷六慾,揆之八法,宜刺列缺、照海。

照海

照海

  • 1.《針方六集》:「病人飢不欲食,面如漆紫,咳吐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此足少陰受病也。凡此四經受病,不拘外感諸邪,內傷六慾,揆之八法,宜刺列缺、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