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泉

GB34

英文名稱Yanglingquan

位置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所屬經絡足少陽膽經

別名陽之陵泉,陽陵,筋會

五俞穴合穴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1-07-22

穴名介紹


  • 陽陵泉穴。「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
  • 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

解剖位置


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針刺方法


  • 直刺0.8~1.2寸
  •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達3.5-4.5寸,透陰陵泉(注意從脛骨後方刺,避免骨折),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放散。

穴道介紹


此穴道是膽經的「合穴」,是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歷代中醫師都視本穴為要穴,《黃帝內經》提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之捕之,嗌中介介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針刺此穴主治膽腑病症。

由於肝與膽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故肝膽多同病,因濕熱蘊結,入侵肝膽,膽汁外溢。或因脾濕造成膽汁外溢,或因肝鬱氣滯、肝膽濕熱、肝膽實火等所引起的病證,都可以運用本穴改善。

陽陵泉是筋之會穴,主治「筋病」,如《黃帝內經.靈樞》提到:「……筋急,陽陵泉主之。」《難經·四十五難》提到:「筋會陽陵泉」。可以治療各種筋骨的疾病,特別是下肢筋病,具有舒筋和壯筋的作用。

由於足少陽膽經遍佈全身,此穴治療本經經脈循行通絡上的腳踝、小腿、大腿、臀部、脅肋、脖子、肩頸,以及肝膽火旺,循經上擾的眼、耳、頭部病變,可謂功效強大。

近代發現針刺陽陵泉可使膽囊收縮,促進膽汁分泌,對於慢性膽囊炎、結石症有治療效果。也可以改善肝臟、脾臟附近的疼痛。

雖然此穴位於小腿,可以改善脖子、肩頸部位的疼痛,例如:落枕、肩關節周圍炎,針刺陽陵泉效果良好。由於膽經遍佈腦部,針刺陽陵泉,對腦血流量有一定影響。對急性缺性中風患者,通過針刺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陽陵泉也具有降血壓的效果,所以高血壓患者也可以經常按摩此穴,配合太衝一起按摩。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117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70種。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憂鬱性障礙
  • 四肢抽搐

神經系統疾病

  • 四肢麻痺癱瘓
  • 頭痛
  • 月經偏頭痛
  • 梅尼爾氏病
  • 半身不遂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原發性高血壓
  • 心絞痛
  • 心律不整

消化系統疾病

  • 舌頭痛
  • 大腸激擾綜合症
  • 大便秘結
  • 胃酸食道逆流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腰痛
  • 纖維肌痛症
  • 坐骨神經痛
  • 膝蓋痛
  • 手肘外側痛
  • 椎間盤疾病
  • 扳機指
  • 肩痛(肩關節)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腹痛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胃腸脹氣
  • 噁心反胃
  • 頭痛
  • 心律不整
  • 心悸
  • 咳嗽
  • 肋間神經疼痛
  • 胸悶脹
  • 腹瀉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帶狀疱疹
  • 手腳冰冷
  • 忽冷忽熱
  • 容易憂鬱
  • 心胸煩熱
  • 四肢抽搐
  • 上腹胃脘痛
  • 食慾不振
  • 胸悶脹
  • 心臟痛
  • 肩痛(肩關節)
  • 膝部腫大疼痛
  • 腹股溝痛
  • 耳朵痛
  • 夜間遺尿
  • 乾嘔
  • 臀部痛
  • 胸悶胸痛
  • 手背痛
  • 腳踝外側前側痛
  • 眼睛癢
  • 四肢關節疼痛
  • 膝蓋內側痛
  • 牙齒痛
  • 四肢痿軟無力
  • 全身酸痛
  • 嘴裡發苦
  • 胃腸脹氣
  • 肋間神經疼痛
  • 下背部疼痛
  • 無名指痛
  • 腳四趾痛
  • 肩痛(肩井穴附近)
  • 四肢感到疼痛

穴道配伍


艾灸刮痧


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按摩推拿


陽陵泉時用拇指進行點撥刺激效果最好,每天5分鐘。

討論留言


載入中...